查看原文
其他

15位“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书记、市长分享经验来了!

2017-08-21 中国交通报 中国交通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交通运输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和到2020年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目标,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连续两年将农村公路发展作为“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对口精准扶贫等举措,使全国农村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6年,交通运输部在全国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首批共53个县(市、区)。在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召开之际,本报选登河北迁安等15个县(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供学习借鉴。


▲河北省迁安市宽阔畅通的农村公路。



政府主导 构建大交通格局
河北省迁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韩国强


河北省迁安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人口77.3万,地处“京津唐秦承”城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是河北省辖副地级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近年来,迁安市按照“建的标致、管的精致、护的极致、运的别致”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把城乡道路畅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富民强村的基础工程,促进产业融合、加快转型发展的保障工程,在河北省率先实现镇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公交城乡全覆盖。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27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72公里,被评为河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迁安市坚持“财政兜底、多元投入”的建设机制,积极拓宽投资渠道。近3年来,市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7.29亿元,实施了村村通工程。2016年,县级公路投资就达1.6亿元,乡级公路投资9554万元,美丽乡村农村公路配套投资3821万元。2017年财政预算建设配套资金2000万元,拨付创建专项资金1000万元。近5年累计投入50亿元,构建了“六横六纵十支线”的大交通格局。

在此基础上,迁安市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机制,投资107万元建立了智能型交通综合指挥平台,实现道路、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在河北率先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2016年市财政配套道路日常养护资金3960万元,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围绕构建城乡“15分钟经济圈”,在河北省率先实现农村公共客运服务全覆盖,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5A级,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

迁安市坚持“大交通、大发展”的思路,积极做好“农村公路+”文章,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是“农村公路+建设美丽乡村”,投入11.7亿元对全市534个农村主干街道全部硬化,投资1.42亿元实施了128公里的村村通工程。二是“农村公路+旅游发展”,投入3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总长138公里的4条生态绿道,沿线打造特色观光园、采摘园、景区景点,培育“绿道金瓜”品牌。2016年共接待游客2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4亿元。


健全体制机制 推动管养科学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委书记 

高希华


喀喇沁旗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全旗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共有164个建制村,总人口35万。截至2016年年末,全旗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92公里,其中县道6条178公里、乡道14条283公里、村道80条631公里,全旗建制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100%。

随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旗委、旗政府把工作重心适时由原来的以建设为主,转向以养护管理为主。根据“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制定并印发了《喀喇沁旗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旗公路管理段专门成立了养护道班,以“定额管理、计量支付”的模式负责县道、桥梁的日常养护;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设立管理站,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小型养护工程的管理工作。各村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本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组长,确定一名副主任重点负责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人员具体负责划分路段的养护管理工作。

旗公路管理段配备专业人员对县级公路进行养护管理,购买专业的养护设备,实现了路基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分批对养护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养护技能。路政执法部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大巡查执法力度,有效改善了路容路貌,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

旗政府将农村公路路况作为对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将路况与公路计划安排挂钩。旗交通运输局负责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拨付养护经费。

今后,喀喇沁旗将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协调、监管、考核机制,全面巩固建设成果,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


开启宜居乡村建设新模式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高雪松


盘锦市大洼区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东湾东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与渤海翼上的重要节点。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撤县设区,大洼由此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大洼区以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路网布局更加合理,路域环境更加整洁,全区农村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大洼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公路一事一议、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和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大洼区已建成县道194公里、乡道429公里、村道490公里、专用公路70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5公里。尤其是在2014年,启动了宜居乡村建设,在实施143项共计203公里大中修工程的基础上,以六镇十村70.4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环境提档升级,实现了村村通沥青路、路路装牙石、边沟全部硬化处理、村屯全部安装路灯、农村公路绿化普及率100%。2014年9月,全省宜居乡村建设现场会在大洼召开。近期,大洼区启动了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再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二、三级公路所占比重,同步建设交通安全、排水和生命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

建养并重。大洼区建立了“政府主导、交通主力、街镇主体”的养护工作新机制,健全了县道、乡道、村道专业化和非专业化养护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理办法,创建标准化养护路线243公里,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镇街养护人员按照每5公里1个人的标准进行配备,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组织体系延伸到村一级,构建了农村公路养护的新格局。同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队伍负责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

此外,大洼区大力推进农村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积极发展“镇村公交”。截至目前,全区建制村已全部通客车,其中自然屯通客车90%,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道路客运网络逐步完善。


集聚合力 打造“强富美高”新丹阳

江苏省丹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黄春年


▲江苏省丹阳市美丽乡村。


江苏省丹阳市地处长三角腹地、长江下游南岸的黄金地段,是沪宁线上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两年多来,丹阳市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合力,创新推进,努力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为“畅、安、舒、美”的快捷路、产业路、幸福路,建成了布局合理、覆盖面广、通达水平高、附属设施全、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公路网,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丹阳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0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92公里。99.7%的县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100%集中居住点直通等级公路,全市乡村道双车道四级路以上比例达42.9%,建制村双车道覆盖率达92.3%。

在资金投入上,2013至2016年,全市共投入30.9亿元,完成新建县道8条共51.4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469.7公里,危桥改造63座。今年以来,又投入9.8亿元,实施县道大中修13公里,乡村道提档升级46公里。在改善农村出行环境上,建立了以司徒等5个镇为镇村公交中心节点镇、连接周边相邻镇为片区的镇村公交区域性网络,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镇村公交全覆盖,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指标评价均达到了5A级标准。

丹阳市不断优化完善农村公路网,使农村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截至2016年年底,依托农村路网建设,丹阳市新增农业园区规模经营面积5700亩,新建各类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50家,省级农村物流示范企业1家,12个镇级、32个村级农资采购站,仅每年水稻小麦等农产品流通量就达47万吨。

丹阳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村庄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镇村环境面貌,优化了城乡人居环境。目前丹阳市已完成九里、柳茹两个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创成2个省级美丽乡村、1个镇江市美丽宜居镇,星级乡村旅游点已发展到20余家。

将村路、产业、旅游、惠民相结合,做到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五业兴旺、常年洁美,正成为丹阳市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再提升的新目标。


深挖公路文化 培育“爱路日”交通品牌

浙江省安吉县委副书记、县长 陈永华


▲安吉县公路文化电影节。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先行地,安吉县通过不断努力,使全县公路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与之同步的,“共建共享、服务惠民、开放联动”的安吉公路文化推陈出新、提标扩面,在全国首创“5·26爱路日”,大力推动“文化+公路”,传承好历史文化,挖掘好创新文化,赋予了公路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印记。

通过在项目建设、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挖掘和整合,2014年5月26日,首个“5·26爱路日”活动在安吉应运而生。在此后3年,“5·26爱路日”与“美丽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相结合,打造了一大批生态公路样本;与乡村旅游、体育赛事、绿色交通相结合,为县域大景区建设增添了更多的外在魅力;与行业特征相结合,建成了全省首个公路、桥梁文化展示馆。3年来,“5·26爱路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运作体系,并得到了行业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2016年,“5·26爱路日”被审议为全县法定宣传日,全县16个职能部门和15个乡镇(街道)、多家公路沿线企业参与其中,有效提升了“5·26爱路日”的参与度和影响力。2017年,全省11个地市同步开展“5·26爱路日”活动。至此,安吉的公路文化品牌首次走出了安吉,在全省范围内被认知和认可。与此同时,安吉县通过建立广泛的宣传渠道,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农户等多个层面开展高频高密的宣传推广,营造了极具创新意义的“互动式”文化环境,逐步形成了全社会爱路护路的良好格局。

我们坚信,“5·26爱路日”将伴随着安吉交通事业的发展,见证着县域发展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青山”的实质性转变。安吉县将进一步巩固公路文化建设成果,研究拓展新的领域和方式,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深化公路文化内涵,把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公路文化与美丽经济互融合、美丽环境与美好生活相和谐。


城乡公交一体化 一元公交惠民生

安徽省舒城县委书记 金德元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集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政协机关、省政协扶贫联系县。长期以来,农村群众出行难、出行贵一直是制约县域发展和群众脱贫的突出瓶颈。

2012年,县委、县政府采取“农客班线经营权到期依法终止,给予原车主适当补偿”的办法,将分散的私营线路统一收归国营,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确保农班模式“退得快”。

在农客车退出市场的同时,舒城县组建国有公交公司,购置城乡公交车236辆,通达21个乡镇,覆盖70%以上的建制村。县委、县政府在运行模式上,实行“全县一个价,上车一元钱”,70岁以上老人、军人和残疾人等群体免费乘车;在资金保障上,从2013年起,县财政一次性投入9000万元,每年安排2800万元用于公交运营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在全国率先推行县域公交一体化,全面普及“一元公交”,被评为安徽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县。目前已经开通公交线路28条,通车里程675公里,通达所有乡镇和70%以上的建制村。2017年,县财政再拿出1000万元推广镇村公交,预计2018年实现村村通新能源公交;在效果评价上,开通公交以来,全县累计运送旅客1亿人次,是公交改革前的近3倍。

在“一元公交”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初一公里”的背后,离不开县政府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保障公交安全畅行的重视。自2013年以来,舒城县总投入50亿元,实施全长127公里的3条国省干道升级改造,着力打造“一环五射”交通路网;总投入7.3亿元,实施1658公里的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实现“乡乡二级路、村村五米五”纵横交错的立体公交路网。加大科技治超力度,先后投入1200万元,实现了全县科技管控网络全覆盖。下一步,舒城县将重点打造县域公交网、便民信息网、客货融合网“三大网络”,从而把舒城“一元公交”建成全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一个亮丽品牌,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再造舒城新高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构建“三有”立体养护新体系
福建省永安市市长 陈文华


▲永安着力优化农村公路网,推进“四好农村路”发展。


近年来,永安市积极开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永安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2177公里,建制村道路硬化达到100%,列入日常管养里程1203公里。

长期以来,永安市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做到“有路必养,管养结合”。在强化“管”的机制中,将交通公安联合治超站对接公安卡口。近3年来,组织路政检查9199人次,累计检查车辆3.62万辆次,清理路障1730处。在构建“养”的体系中,建立有机制、有队伍、有保障的“三有”立体养护体系。“有机制”: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按季度考核各乡镇的养护工作,并根据考核分数下拨养护经费,年终综合各乡镇全年养护情况,再给予5000至30000元不等的奖励,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有队伍”:永安市交通运输局经公开招投标,由专业养护公司负责县乡公路管养,乡村道路由乡镇下辖的农村公路站负责日常管养。“有保障”:率先在三明地区实施农村公路灾害保险,提升风险化解能力。2016年县乡两级共投入保险资金132万元,在当年“莫兰蒂”“鲇鱼”等台风灾害期间共获赔892万元。今年5月,再投入保险资金97万元,为全市境内总计1320公里的农村公路“上保险”,切实增强农村公路抵御风险的能力。

自2014年起,永安市交通网络逐步完善,累计完成县级干线公路提级改造1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220公里、危桥改造23座。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永安市整合提升了辖区内上坪、青水、槐南及天宝岩生态资源,形成东部大生态旅游产业平台,全市游客接待量从139万人次增加到460万人次。同时,设立42家阿里巴巴村淘服务站,培育红黑田园、云竹科技、燕吉鸿等一批本地涉农电商企业,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万元,全市842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多渠道筹措资金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

江西省安远县委书记 严水石


2013年以前,安远县是江西省唯一一个不通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地方,百姓“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自对口支援和交通扶贫开展以来,安远县主动对接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坚决落实主体责任,想方设法自筹建设资金,全力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使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落后的交通条件,安远县一方面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另一方面将“构建大交通”列入全县发展战略之首,采取整合涉农资金、项目融资、乡镇村组自筹、社会捐资等方式筹集资金11.5亿元,相当于201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5倍。4年来,县域交通建设总投入达140多亿元,是过去30年总和的近20倍,县内公路总里程增加了966公里。交通建设的大投入带来了安远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全县GDP年均增长12.1%,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9%降至7.14%。

交通是安远发展最大的瓶颈,出行是当地百姓最急的难题。安远县聚焦重点、突破关键,高效推进高速、国省道等重大交通建设,全面改造升级县乡主干道,途经安远的寻全、宁定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3条省道升级为国道,过境铁路和通用机场也正在筹建,新改建农村公路1291公里,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上沥青(水泥)路。

目前,安远县已基本形成了外通内畅、北上南下、东接西连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如今,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最偏远的乡镇到县城的车程由4个小时减少至1个小时。安远到赣州缩减了3个小时,纳入了“赣州1小时经济圈”;安远县到厦门、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车程由平均5个小时缩短到3.5个小时,融入了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圈”。


果品远销海内外 以路促旅展风光

山东省蒙阴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丽云


蒙阴自古以来交通状况极为落后,1985年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16年成为了全国果品综合强县、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短短30年间,正是由于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蒙阴终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蒙阴是个果品大县,年产果品23亿斤,村民辛苦一年,收成全看水果卖得好不好。为此,蒙阴县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站场设施,打破了“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落后局面。目前,村村都有了果品购销站,全县货运企业已发展到94家,货运车辆约1.6万辆。此外,蒙阴县还开通了果品运输“绿色通道”,为果品运输车免费发放《绿色通行证》。农村物流带动了电商蓬勃发展,蒙阴县目前已发展电商1300余家,年交易额达23亿元,电商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列。货畅其流,当天下午还挂在枝头的蜜桃、苹果,隔日就走进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各大超市商场,而且还远销新加坡、英国、迪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阴县崮秀天下,但长期藏在深山人不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四好农村路”打开了蒙阴向世人展示的大门。通过完善规划,加大建设力度,蒙阴县路网已把各大景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等全部容纳为一体,如今“畅洁绿美安”的条条“四好农村路”直通旅游景区,并且把蒙阴全境的旅游景点连为一体,真正发展起全域旅游。目前,全县A级景区已达到12个,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孟良崮成为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全国首家红色教育旅游知名品牌示范区,岱崮地貌成功创建省级地质公园、全省原生态旅游区。蒙阴县也因此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最具竞争力旅游强县”。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蒙阴县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百姓的日子富了起来,推动了蒙阴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越走越稳。


公路+产业 激发农村经济新活力

河南省新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郅书安


山高、岭多、沟谷碎,七岭两山一分川。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河南省新安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度得不到开发利用,大量的农副产品找不到销路,农村发展长期低位徘徊。

近年来,新安县通过“公路+产业”的模式,激发了农村全面发展的强大活力。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059公里,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的“五纵五横、十字交叉、环线对接”交通体系日益成熟。

依托农村公路,新安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化格局初步显现。目前全县打造出了“果、椒、药、菜、花”等产业化基地,培育出春天牧业、鹏云牧业等2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绿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联合广大农户共同发展食用白玉蜗牛产业,目前已成立合作社10余个,带动养殖户7000多户,带动农民就业1.74万人,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近年来,新安县坚持把“旅游富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常抓不懈,成功打造出了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汉函谷关世界文化遗产两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华丽转身”。通过对磁五仓路的改造提升,新安县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新安自行车骑行赛,打造出了集体育竞技、休闲度假、特色餐饮、果蔬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安樱桃谷生态农村游”线路。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唤醒了古老沉睡的村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2016年,新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9.4亿元,综合实力稳居河南省十强县行列。


全域协调推进 建“强富美善”都市区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委书记 骆志勇


▲“四好农村路”让黄州区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强富美善”新农村。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是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乡,现辖4个街道、4个乡镇,总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40万。黄州区把“四好农村路”作为支撑“三农”发展的基石,全域协调推进,普惠均衡发展,助建“强富美善”都市区,走出了一条路畅村美、业强民富的全域“四好”康庄大道。

近年来,黄州区按照“(武)汉(黄)州一体、市区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区财政每年整合3000万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采取BT、PPP方式筹措资金4亿元,村级自愿筹资筹劳近千万元,推进县道骨干网、乡道次线网、村道微循环网“三网”融合,以“四好农村路”循环线为重点,通村公路为延伸,整区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联网成片,形成165公里“四好农村路”和519公里农村生态文明示范路,引领“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生态乡村新格局。

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安防、水利、旅游等工程同步设计、同时实施、同见成效,集成打造联村标准美化路。开通9条农村公交线路,年运送旅客150万人次。12个蔬菜基地快速发展,每年吸引武汉等周边市民50万人次观光休闲。谋划推进叶路洲17.8公里环堤公路以及路太线等建设,今年已建成3条示范路,至2018年年底再建11条,“十三五”期将完成提档升级519公里。投资2.2亿元建成26公里城东公路,解决了沿线3个乡镇17个村12.9万群众出行难,沿线贫困村李家湾村、南湖村、李家寨村受益于苗木、蔬果产业脱贫摘帽,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依托农村公路主干道谋划和推进李家湾、王家岗、陈策楼等14个美丽乡村建设,黄州区以绿化工程和林果飘香采摘区、十里荷塘观光区、民俗风情休闲区、都市农业示范区、光伏农业项目区和水秀金沙游乐区六大区块为重点,推进巴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沿线景区移步换景,风景宜人。


全县一盘棋 加快“富北”进程


湖南省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 曾超群


近年来,长沙县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坚持把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北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快“富北”进程。

长沙县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理念,既抓重大交通项目,又抓乡村公路,不断完善交通发展格局。近3年,县本级财政另外安排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达4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760公里,与邻县之间、县与乡之间全部拉通二级以上公路,县道、乡道硬化率均达100%,村道硬化率达95%。

“三分建七分养”,这些年来,长沙县探索出台了《长沙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细则》;全面实施了“路长制”管理模式,把全县公路“划分”给县领导,公路管养由交通单一管养变为“路长”综合管养;平均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2500万元以上,并计划2018年将农村公路养护标准提高至每公里1.5万元;建立健全了农村公路养护“月检查、季评比、年度考核”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养护经费挂钩;大力开展了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和文明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截至目前,长沙县农村公路实际管养里程达到5760公里,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8%,中等路率达到95%,绿化率达到93%。

近年来,长沙县围绕“富北”战略,以精准扶贫为抓手,重点打造了一批带动全县产业发展的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和致富路。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路网结构,加快实施了主干道提质改造项目,涌现出开慧“板仓小镇”、金井“茶乡小镇”、 梨“水乡古镇”、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以“公车公营”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PPP项目,开通了48条城乡公交线路,实现乡镇全覆盖,所有线路实行2元一票制,满足了全县90余万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


统筹发展 铺就强区富民幸福路

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 滕宏伟


▲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丰乐村“四好农村路”为百姓奔小康插上腾飞翅膀。


重庆市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部,总体上处在欠发达阶段。近年来,永川区坚持“以强区富民为目标,以服务出行为根本,以公众满意为追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2016年年末,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369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34公里,镇通畅率、建制村通畅率、撤并村通达率、镇村通客车率均达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4A级,成为首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试点县。

建好农村公路,资金是保障。永川区以“建好扶贫路、构建循环路、建设产业路、打造旅游路”为重点,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银行融资、世行贷款、PPP等方式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按建设里程每公里3万元的标准落实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经费,每年按通车里程,县道、乡道、村道分别按每公里1.8万元、1.2万元、0.2万元的标准落实日常养护经费,专项安排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防止“畅返不畅”。

永川区每年以硬化300公里以上的任务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并结合“美丽乡村”“公路+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分级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经费保障、技术配套”的全覆盖养护模式,实现列养护率100%。同时,健全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率先在重庆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建成客运站(亭)350多个,开行城乡公交28条、农村客运104条,营运客车579辆,实现农村公共客运服务进村达社。此外,编制农村物流三级网络节点发展规划,利用农村客运车辆、专用物流车、农村电商等方式,基本构建起全区农村物流网络。

路通人和百业兴。近年来,以农村公路为依托,永川区5个市级扶贫村提前整村脱贫,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集中度达41%,建成国家、重庆市、区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成为全市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名优水果基地,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长15%,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保持11%以上。永川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聚力“交通+” 打赢脱贫奔小康攻坚战

四川省平昌县委书记 蒲开文


▲平昌县大力实施“交通+精准扶贫”“交通+产业发展”“交通+乡村旅游”。


四川省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境内山高地险,沟壑纵横,行路难成为脱贫奔小康最大的“拦路虎”。平昌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脱贫奔小康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聚力实施“交通+”工程,积极探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发展新路子。“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45亿元,新建和改建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4600公里,农村公路列养里程达557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国省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社道路为网络、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路网体系。


平昌县始终突出交通扶贫“先行官”作用,深入实施“交通+”工程,建好“三大通道”,助力脱贫奔小康。一是深入实施“交通+扶贫”工程,建好精准扶贫大通道。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全面推进道路硬化覆盖到社,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到2018年年底,将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硬化路、100%的乡村通客运车,100%的贫困村社道路硬化全覆盖。二是深入实施“交通+园区”工程,建好特色产业大通道。坚持“一条农村公路就是一条产业发展集聚的示范带”,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新建和改造的农村公路全域覆盖43个乡镇550个村(居),沿线带动发展茶叶、花椒、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60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150余个。三是深入实施“交通+景区”工程,建好乡村旅游大通道。坚持 “一条农村公路就是一条乡村旅游精品走廊”,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成功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公路“森林走廊”4900公里,高品位打造乡村旅游公路350公里,带动创建5个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目前,全县100%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00%的乡镇、85%的建制村通客运,26个乡镇实现片区公交化,发展物流企业28家,实现城乡物流配送无缝衔接,圆了百姓“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家门”的梦想。


融合规划 茶旅致富新农村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 魏在平


▲湄潭县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湄潭至蜂岩公路。


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市东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2镇、3个街道办事处、133个村(居),总人口50万,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贵州茶业第一县,经济发展曾饱受交通落后的制约。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按照“交通引领经济,突破农村公路建设瓶颈,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理念,狠抓农村公路路网、农村客运网建设。2014年,湄潭县率先在贵州省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客运。

湄潭县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规划建设了茶区、烟区、优质稻区、精品水果区等产业路,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9.83亿元增加到2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1年的两倍。将农村公路连通与通达相结合,构建县内公路“局域网”,县域内形成1.5小时经济圈;将农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规划建设通乡沥青路与农村公路、串寨路、连户路互联互通;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建设与万亩茶海、湄江湖景区、生态茶园景区、翠芽27度景区、桃花江景区等旅游资源相连通的乡村旅游路。将农村公路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先后实施撤并建制村硬化路1026公里、通组路(进寨路)750公里。

湄潭县坚持建养并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并统筹扶贫、烟草、林业、水利等部门项目,整合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同时,探索采用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采购服务的新模式、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三专五制”、农村公路养护“三制”“五定”制度,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机制。从2003年至2016年,全县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2.8亿元。

湄潭县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广大群众需求相结合,科学规划农村客运路网和运力投放,全县已建成投用镇级客运站15个、候车亭225个,投运农村客运393辆、城乡公交60辆。在县城区及周边4镇32村率先开通公交营运线路11条、里程123.4公里,实现万人拥有公交车4.1标台,推进城乡统筹公交一体化。

目前,湄潭县公路通车里程314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占比87.9%,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69公里。过去狭窄的烂泥路变成了今天“畅安舒美”路。


大家都在看


太难了!驾考新规出炉,10月起实施


聚焦 | 高铁设站背后城市战争: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


人事 | 姜明宝任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


重磅 | 7月份,这些运输企业、车辆被交通部点名曝光!


福利 | 速度十倍于4G!坐高铁即将能用上超高速Wi-Fi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